奋飞人物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特级飞行员
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获评空军优秀飞行人员、第三届“空天先锋”
奋飞心声
立足最复杂的敌情,争取最伟大的胜利

机场跑道上,运-20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快速滑行中猛地拉起,随后一个大仰角跃升,以战斗姿态离场。塔台内,地面管制员不禁赞叹:“运输机还能这样飞?太震撼了!”
大仰角跃升,这个动作迅捷凌厉、战味十足,正是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特级飞行员刘晓军奋飞姿态的生动写照。中外航展上运-20做这个动作时,公众普遍关注飞机的优异性能、飞行员的高超技术,而他对记者道出的都是实战意义:易于快速出动、利于规避威胁、便于指挥调配……
“运-20该怎么飞?”这个问题贯穿了刘晓军改装以来的10年——挖潜强能常讲常新,但方向始终明确:向战场飞。新平台带来新起点,第一次走进运-20的机舱,他惊喜之余,就已开始设想驾机遂行紧急战略空运、深入敌后空投等任务。
运-20像所有先进机型一样,“好飞,但飞好难”。改装之初,刘晓军和战友们用“重新修了一个学位”来形容当年受到的思维冲击。那时的他已经有了近4000小时的飞行经验,是老机型上气定神闲的成熟机长。但先进技术赋予新装备的大量可能性,给他带来了强烈的紧迫感。“解锁”这些可能,步步艰难而又刻不容缓。
驾驶传统机型,飞行员间的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操纵技术上。到了运-20,操纵技术因素在飞行员能力中的占比明显下降,非技术能力——比如对海量信息的管理和运用,正是发挥武器平台作战能力的关键。
一边研练驾驶一边研究打仗,一边探索摸底一边完善装备,一边攻关难题一边壮大队伍,一边执行任务一边加速成长……带着“第一茬人”的使命担当,刘晓军和战友们成功应对多样化挑战,开创了一项项“首次”,加速攀上新的高度。每个“首次”,都是向战场打赢迈出的坚实一步。
2018年5月8日,空军发布消息,运-20首次与空降兵部队联合开展空降空投训练。执行这次任务的,就是刘晓军机组。
在刘晓军所在单位,他被战友们称为重装空投的“学科带头人”。重装空投是高难度高风险的课目,空中的风千变万化,想投准很难,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用霰弹枪打靶”。刘晓军带领大家深入研究底层逻辑,快速完成从“投得下”到“投得准”,再到实战运用的进阶,成功把“霰弹枪”变成“狙击枪”。空军大项任务中,他将货台精准投入规定点位,以出色成绩夺冠。较之荣誉,他更满意的是,通过研究丰富了数据、完善了方法,为后续“跃升”夯实了基础。
“动作要泼辣,快准狠,拿出战斗飞行的架势来!”身为飞行教员,刘晓军不仅要求新员按大纲要求飞好,还设定战场背景,讲动作的实战意义,“未来战场,我们担负的绝不仅仅是支援保障任务,更要有与敌人脸贴脸‘硬刚’的底气和能力!”
心无旁骛、奋力攀高,刘晓军“大仰角跃升”的战斗姿态一以贯之,不断激励着身边战友。前段时间,空勤楼调整宿舍,年轻飞行员们主动帮刘晓军搬家。大家发现,他行李没几件,书可真不少:案头、书架、柜中到处满满当当,其中主要是技术资料和教材,也有军事领域的理论专著、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还有世界各地的地理、社科类作品。战友们边归拢边翻看,突然明白了刘晓军当年说的那句“重新修了一个学位”的含金量。
飞行员马辉拿着一本勾画密集的空降空投教材翻看了半天,由衷地对大家说:“研究重装空投,大家常谈偶然因素,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但偶然之中有必然,刘教员为啥投得准?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来源:人民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