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一线筑匠心 磨砺技能创未来

2024-07-19

引言:中华名人库是国内权威的名人百科平台,领先的行业专家数据资料库,以“弘扬名家精神,传承璀璨文化”为重要核心,旨在为各行业专家名人提供一个丰富、权威、开放式的互动展示平台。

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学生、改善加工工艺……近几天,王永晶步履不停。从业人员19年,太重集团冶金工业设备子公司维修电工王永晶在工作中一直坚持“白加黑”:大白天,守候在作业现场,穿梭在各种设备中间,持续进行检修与调试;夜里,对着电脑,归纳白天工作具体内容,汇总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经验。

2024071909473347765.jpg

“迎难而上,精雕细琢。”秉持着这一坚定信念,王永晶先后获得“中国食品安全匠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各地机械冶金装饰行业匠人”等多项荣誉头衔。近日,记者采访王永晶,了解她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责任人,怎样深入一线与时俱进,如何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培养工匠。

从室内设计师到维修电工

记者:做为全国技术能手,您怎样入行?有什么记忆犹新的小故事?

王永晶:2001年,我在燕山大学自动化机械专业毕业之后,进到山东省一家企业变成数控车床室内设计师。在规划岗位历练多年以后,我感觉自己对市场的了解是不够的。

怀揣对设备工作热情与好奇心,我进入了太重集团冶金工业设备子公司成为一名数控机床维修电焊工。

实际上,从室内设计师到维修电工,并没看起来那么非常容易,这当中也有许多门坎。小至小螺丝钉怎样扭紧,大至设备怎么维修,都要实际操作经验。

记得有一次,我便因为缺少实操经验吃哑巴亏。新入职时,我的师傅叫我把设备里的电缆拧到相匹配输电线上。那时我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把小螺丝钉固定住,想不到之后设备却出现了问题,再度拆装时,每一个螺钉头均出现了破裂。这时候我才发现,仅有着基础知识还不够,实践经验和自主创新能力一样重要。

记者:在工作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永晶:我觉得在工作中最关键的就是维持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理念。多年以来,我一直保存着巡视生产车间设备的好习惯,每日关键巡视,每星期整场巡视。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有各类设备几百台。我对于它们就像对于我的孩子一样,再熟悉不过。巡视中只需设备略有变动,我就能迅速发觉。

在工作中,我总计处理设备常见故障3000数次,负责过20多项关键设备的技术创新工作任务,恢复数十台数控机床设备的尺寸精度,修补各种进口的伺服放大器、直流伺服电机、液晶屏手执模块百余次,为公司发展节省维修资金2000多万元。

记者:一路走来,您怎样解决瓶颈问题?身后有什么样的科技攻关过程?

王永晶:我觉得,创新就是持续打破陈规。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太重集团冶金工业设备子公司一台法国西斯数控机床过街天桥铣滑枕主轴轴承出现异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人对这一设备的圆润枕构件进行了拆卸检修。

那时候,企业联系上了海外权威专家,另一方给的答复是维修费15万欧之上,施工工期最少3个月,并且没法保证完全解决常见故障。

我相信,设备即然做得出来,就一定有方法修。那时候,在没有任何安装电路原理图的情形下,我与团队人员经过仔细科学研究,取得成功拆卸设备主轴轴承圆润枕,并把嵌入式主轴轴承水冷电机完好无缺地拆掉。在修理电机的前提下,大家也对圆润枕内其他部件进行拆解查验,克服了以前主轴轴承发生的换档问题与C轴夹持体比较严重渗油问题。

最终,我们自己的检修全过程仅用了40天,维修费仅17万余元。此次检修在全国各地行业前列尚属首例。

在练初中、学中练

记者:现阶段,您带头的国家级别技能大师工作室关键专注于哪些领域的专业技能自主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永晶:大家工作室重点围绕数控机床设备以及相关领域开展专业技能科技攻关,主要包括检修、生产加工、安装、调节等相关工作。我认为,一个成熟的工作室不该限于某一实际技术工种,而应该从产业总体考虑,把有关专业的技能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彼此扬长补短,提高技术加工工艺。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培养出数控机床机床装调维修工、电工技师、高级技工84名,10余人次在省、市全国技能大赛中得奖,6名成员获“三晋先进工作者”“三晋英才”“晋阳匠人”等荣誉称号。

记者:您在工作中怎样传道解惑?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

王永晶:大家工作室积极主动推进技术知识共享、技能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主力的有效转换带来了出色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现阶段,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老带新、以师带徒为主导,大家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激励优秀人才在练初中、学中练。与此同时,工作室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与技术学习,每年进行讲课200个小时以上,共造福一线技能人才3000人数,课程内容涉及到数控机床装调、PLC程序编写、工业机器人操作等诸多领域。

在实际的塑造环节中,做为责任人,我经常会和弟子就一些技术难题展开讨论。在她们实践体验时,我能尽量引导他们自身找到问题、处理问题。这类培育方法不但能加重他们对于设备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扩大知识层面、吸取经验。实践经验证明,那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更强实际效果。

高度重视个人全面发展

记者:应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质员工?核心是什么?

王永晶:新质员工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新式员工,她们具有素质好、创新意识强、手法娴熟等优点,是可以灵活运用新质生产要素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现阶段,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政府部门、院校、领域、公司多方面协作,这类“政校行企”的协作机制,可以让院校更快更实时捕捉行业公司的发展需求,将教育链融进全产业链。

我认为,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质员工除了要求高职院校把技术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更应让高职院校转变思路,从目前重视技能水平的“谋业”文化教育转变成重视个人全面发展的“人团本”文化教育。需在教给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将塑造技术创新能力做为重要目标,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她们剖析、问题解决能力。

记者:在您看来,应以什么方式勤奋,逐渐扭曲和消除大众对高职教育成见?

王永晶:近些年,我在与高职院校老师学生的交流中发觉,从技术课题设计角度来说,学校和老师早已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学生并不缺少在线学习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校也会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科目类型,教给学生们全新理论知识。

但是目前,一些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还有片面性,在这一点上,院校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中。比如,院校应当加强指导,使学生从心里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对于未来即将从事的工作充满希望。除此之外,连通职业类型教育学历吊顶天花板,激励学生再次学习深造都是扭曲刻板成见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思想的转变还要社会公众的同心协力,当一个人人都觉得每个职业仅有各司其职,并没有贵贱之分时,大众对高职教育成见就会逐渐清除。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