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塔吊司机:我也走了农民工父亲的路

2025-08-08

引言:中华名人库是国内权威的名人百科平台,领先的行业专家数据资料库,以“弘扬名家精神,传承璀璨文化”为重要核心,旨在为各行业专家名人提供一个丰富、权威、开放式的互动展示平台。

提起工地,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便是“钢铁巨人”——塔吊。陕西小伙孙政尧今年28岁,已经是开了11年塔吊的“老”司机了。

孙政

孙政尧家在陕西宝鸡陇县的一个小村庄,因为想亲眼看一看北京,今年6月,他开始“北漂”,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离家这么远的工地开塔吊。

塔吊高度一般在30米到100米,地面到塔吊顶操作室之间的爬梯,是孙政尧每天上下班的必经路,所以干这行,首先要克服的是恐高。夏天经常碰到突发冰雹天气,冰雹砸得操作室铁皮外壳噼里啪啦地响,要是遇到大风天,整个塔吊都在抖动,“我就会躲在座椅后面,真的害怕整个操作室掉下去”,直到大风过去才能下到地面。

塔吊司机工作时的活动范围只有高空中这一小块狭小的空间,工期紧的时候,在塔吊上吃饭、过夜都很常见。在操作间睡觉时,腿伸不开,只能搭在操作间的窗户上。“搭一夜起来之后,腿就感觉不像自己的了一样。”孙政尧说。

孙政尧干的第一个工地,是父亲带他去的。孙政尧本想学挖掘机,“男孩都有个挖机梦”,但父亲不认识开挖掘机的,专门去学校学还得花钱,父亲在工地上拉水泥,每天都需要塔吊司机帮自己吊料,一来二去就和他们熟了。

就这样,孙政尧进了工地,跟着父亲介绍的塔吊司机学习开塔吊。刚学会时,尽管技术还不熟练,但每次在高空中看见父亲,孙政尧都会主动给父亲吊料。“他把砖垒好后,我用塔吊直接给他甩到楼面上去,这样他会轻松很多。”

进入工地前,提起父亲,孙政尧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影视剧和歌曲中描述的父亲形象,他年纪很小时就知道父亲靠在工地干活养家,但并不清楚父亲这钱挣得有多不容易。

后来,孙政尧开始和父亲在一个工地干活了。某个高温天大日头下的工地里,父亲穿着背心在搬砖、推水泥,他坐在父亲面前,无意间发现父亲的一只胳膊已经被晒脱皮了,另一只胳膊就像菜地铺了薄膜,一撕一拉皮就起来了。这一幕给孙政尧的触动很大,“在工地上看到的(父亲),比你在歌里或是影视剧里听到的、看到的父亲,更伟大”。

孙政尧的父亲如今60多岁了,前几年就进不去工地了。“就感觉我爸当时真的好委屈”,孙政尧记得,一开始父亲不甘心,不停地给老板们打电话,给包工头们寄老家特产,希望还能多在工地上干上几年。孙政尧劝父亲不要再执着外出打工,“该我挑起担子了。”

与孙政尧同宿舍的另外三名塔吊司机也都是宝鸡人。老赵50多岁,已经开了20多年塔吊,今年刚供完孩子读书。小强哥40多岁,他的两个孩子正读高中。四人中只有小吴还没成家。

小强哥是四个兄弟里现阶段压力最大的,开塔吊找不来活儿的时候,他还会去工地上打打零工。去年过完春节,小强哥去上海送了几个月外卖,不想把脚给崴了,他适应不了跑外卖的工作强度,只好又回到工地。

“这个活干的时间越久越害怕。”20多年前,刚开塔吊的时候,老赵感觉自己“天不怕地不怕”。那时候碰到塔吊有什么小故障,他们会戴上安全带自己走到大臂上检查,现在都不敢这么干了,情愿多花点时间等公司派维修师傅过来修。

孙政尧觉得,农村出身的孩子,要么就努力学习改变小家庭的命运,要么就早点打工赚钱。他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一遍遍地叮嘱他,别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工地上干一辈子,“没想到我确实干了工地,走了和我爸一样的路”。

曾经有段时间,孙政尧对塔吊和工地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他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争取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也会因周遭的眼光和声音而怀疑自己的选择。逢年过节,每当有人问起他在哪里工作时,他都不好意思回答“在工地”,“你说完在工地上,人家就没话题了,也不会问多余的了,在大家眼里好像干工地就是没出息,这是我最害怕的一件事情”。

在工地上待久了,孙政尧最羡慕那些干着朝九晚五、时间规律工作的人。那时候孙政尧大概已经干了三四年塔吊,他干活的工地属于二期在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大部分住户都搬了进去。

那段时间正是二期工程紧张的时候,他们经常通宵加班赶工,他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对面楼里的家庭——同样的时间大家在干着不同的事情,有的在客厅看电视,有的坐在阳台上喝茶,有的家长在给小孩子辅导作业。晚上10点多,他看着那些灯一个个灭了,第二天早上五六点灯又亮了,大家从楼里面出来,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大家的生活很规律,他就想他啥时候才能过上那种日子。

自那之后,孙政尧决心换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厂里打过螺丝、到快递公司分拣过快递、做过冷库搬运工,可是兜兜转转,一年后他又回到工地,又开了塔吊,因为这份工作稳定、收入高,“谈不上喜欢,但它可以养家,我就得去做”。

采访过程中,孙政尧不止一次提及,他人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读过大学。2019年前后,他干活的工地在一所大学附近,工地下班的时间碰巧也是大学下午下课的时间,学校门口常常聚集着很多学生。

每天下班后,他都不敢路过大学门口,心里又自卑又失落,担心别人议论自己身上脏兮兮的,也更羡慕同龄人与他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为了避免遇到大学门口的学生,孙政尧下班后会在塔吊上坐很久,直到看到人群散去,他才会下到地面,然后快步经过大学门口。

“假如现在有一个同样的场景,你还会选择在塔吊上等那么久吗?”“不会,因为我结婚了。”人生步入下一个阶段,孙政尧有了新的挑战和憧憬,过去在乎的事情也会慢慢放下。用孙政尧的话来说,没有步入大学校门的遗憾始终在心里,但现在他最在意的是如何养活一家人,“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有遗憾是正常的”。

孙政尧不希望爱人独自守在老家,于是让爱人陪他到北京,俩人在通州他干活的工地附近租了房。这是他们夫妻俩第一次来北京。刚到工地时,两人都感叹“这和电视里、手机里的北京不一样”,“北京居然还有这么偏僻的地方”,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越大的城市越需要建设者。

身处异乡,起初,孙政尧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但每次下班时,他能从塔吊上看见太阳落山的位置,便会突然感慨,那里是家的方向。

“你觉得现在离自己理想中那种稳定的生活还远吗?”孙政尧笑着答:“还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要家里一切安好,他还能在塔吊上干很多年。明年孙政尧就要当父亲了,对于未来,他有很多崭新的期待。(来源:央视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