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0后”为九旬奶奶“书写人生”:一场跨越年龄的倾听与陪伴

2025-10-29

引言:中华名人库是国内权威的名人百科平台,领先的行业专家数据资料库,以“弘扬名家精神,传承璀璨文化”为重要核心,旨在为各行业专家名人提供一个丰富、权威、开放式的互动展示平台。

在步履匆匆的世间,有些声音渴望被聆听,有些故事值得被记录。一位九旬奶奶,一个懂她的孙女,一名为普通人执笔“书写人生”的90后姑娘——因为一本“人生之书”,她们的生命温柔交汇。这不仅是一次文字的记录,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倾听与陪伴,是一场关于“如何爱”的生动诠释。

2025102910093556544.png

在北京一个老小区温馨的小屋里,巴一正通过手机视频,与远在海南的90岁老人李淑明轻声交谈。房间不大,整洁明亮,一整面墙的书柜散发着书香。身着白色毛衣、短发大眼、戴着银边眼镜的巴一,笑起来露出可爱的虎牙。

电话那头,李淑明老人感慨道:“我写了以后就觉得哎,我都是默默的一生这样过,我今年已经90岁了,所以我也很感谢巴一老师,能帮我做了这样一件事……”

巴一温柔地回应:“谢谢奶奶,这是一个很幸福的经历……”

李奶奶说,退休后她一直想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一生,却总是提笔忘字。她的孙女惠雯察觉到了奶奶的心愿。

惠雯平常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孙女,奶奶想上老年大学、想看看养老院,她都记在心上,一一带她去实现。在惠雯看来,“真正的爱,不是给予我们想给的,而是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

“我觉得我奶奶是一个非常需要精神需求的人,”惠雯说,“对一个人好,你要用他想要的方式去对他好,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比如说我奶奶想出一本书,但是我没看见这个东西,我去给他买了10件新衣服,可能这些衣服就被丢到衣柜里,根本就不会被拿出来穿。”

为了满足奶奶的心愿,惠雯开始在社交网站上寻找解决方案,偶然间,她注意到了巴一。巴一是一位从上市公司运营岗位转型的“90后”成都姑娘。一年前她开始了为普通人写回忆录的自由职业。说起自己当初为何入行,她说源于与父亲的一次晚餐。

“有一次跟爸爸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就觉得其实我根本就不了解我眼前的这个男人,”巴一回忆道,“在我大概初中之后,就是跟爸爸的关系就很一般,不像小时候那么亲近。可能就是因为这一次的触动,让我特别希望去了解他,了解身边的这个人。”

她笃信:“因为我了解你,所以我就愿意关心你。”

基于这份渴望了解至亲的初心,再结合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巴一觉得这份工作可行。于是,她开始约见客户、撰写内容,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就这样,90岁的李奶奶、90后的孙女惠雯和90后的作者巴一,因为一本尚未写就的回忆录,被命运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十多次、每次超过一小时的视频通话,巴一在奶奶的回忆分享中,逐渐走进了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李奶奶在回述自己的人生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太苦了。“我一向来是吃苦惯了,我工作前20年才拿30块钱工资,养两个孩子……”

李奶奶的人生故事厚重而坚韧:她自幼父母双亡,年少经历战争,在亲戚帮助下长大,最终靠自身努力从医生做到副院长,托举着全家人的生活。退休后,同为医生的老伴突然摔伤,行动不便,李奶奶一照顾就是三十年。在倾听与书写的过程中,巴一无数次被这位为家人付出一生的女性及其家庭故事感动落泪。

“哭得最最凶的一次就是我们聊到爷爷这一个环节,”巴一回忆道,“当时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过去跟他聊天,结果那一天就发现爷爷的舌头有点往后缩了,然后奶奶就知道爷爷可能快走了。”在那个时刻,李奶奶叫着爷爷的名字,说出了埋藏心底的话:“哎呀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没说过这些,但是现在我还真想问问你,你爱过我吗?”那时爷爷已不太能说话,但奶奶问完之后,爷爷笑着拍着她。“爷爷就用很大的力气,说——我爱你啊。”

这段埋藏心底数十年的爱意,在生命即将落幕时才得以确认,被巴一小心翼翼地写进了回忆录里。那些关于战争年代的记忆、在医院工作的兢兢业业……所有点点滴滴,最终汇聚成李奶奶那本名为《我的一生——做一个堂堂正正问心无愧的人》的回忆录。

书打印装订好后,李奶奶要了十几本寄回老家。

“我侄子看了以后,他们一边看一边哭,打电话回来给我。他就说我不知道老姑这一生是这样过来的。侄子的两个孩子也给我打来电话,说要向我学习。”

对于巴一而言,这份工作带来的远不止是帮助“客户”完成一本“人生传记”,而是真正参与了一个人的人生。

“当你越走近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跟他越亲密,你在记录和写作的过程当中,你跟她就是一体的。所以到了后期,我都觉得奶奶就也是我的奶奶了,就会有这种很亲人般的感觉。”

这段经历也重塑了她的生命观:“我会觉得我只需要像奶奶一样,凭着一颗本心把你的事儿,你的工作做好,做到问心无愧,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就是一个最值得的人生。”

巴一说,这也是回忆录的主人公留给自己和身边人,甚至是留给人世间的一个礼物。

“我觉得回忆录或者说自传,或者我们叫人生故事等等的,无论它叫什么名字,这样一个载体,它被记录,然后被保存,然后又传承,然后一代一代下去,其实就代表你的精神,你的心识,你所有的精力——真正的你还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她也因此看见了老年人内心真正的渴望: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真正地“被看见”。

“我觉得老人的物质未必是他最需要的,他们正处于一个孤独,需要被时代,需要被年轻人、需要被社会看见、理解接纳这么一个状态当中。我觉得作为年轻人,我们能够做到的第一个很核心的就是看见他们,给他们投以更多的耐心和善意,然后用你力所能及的一些方式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怀。”

然而,为高龄老人记录人生,也意味着必须直面生命的无常。不久前,巴一的一位客户因意外突然离世,这让她对生死、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这件事情之后,我也开始做心理建设,”巴一说,“我就会突然去想到心理医生和医生以及现在做临终关怀这些行业,就是我们都是在做一个关于生命的一个行业,其实大家面对的课题都一样,就是心理创伤和死亡。”

她开始学会正视这一切:“那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本身其实也是正常的,只是我之前没有认知去正向的接纳和消化它,那现在我有这个意识,我就觉得说那我就慢慢需要去具备这些能力了。”

关上电脑,夜幕降临。巴一告诉记者,如今她已为不同客户完成了近10本“人生故事传记”,她也越发笃定,这会是她终身想要做的事业。

“我希望说能够连接更多的同行,让这个事情发挥出更多它更深的价值。然后我希望我不管我写了多少个人,然后写了什么样的人生,不管好的坏的,我希望不要改变我。我可以一直像我决定做这件事的那一天的我自己一样,永远只带着一个最简单的初心,然后去把这个工作做好就行了。”(来源:北京时间)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