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张氏大洪拳》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大洪拳大洪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历史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打关东闯关西,以三十六路拳为关东架,三百六十六手为关西架,武定天下。清朝光绪六年,第一代宗师张福顺吸取各派武术精华,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张氏大洪拳传授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张氏大洪拳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催力,以阴柔圆活的关西架为母架,以阳刚快脆的关东架和三晃膀大洪拳为拳术根基。其内容丰富,有拳术、器械、功法、擒拿、徒手对练和器械对练等。张氏大洪拳历经七代传承,最终在江淮地区发扬光大,在全国开枝散叶,成为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市大洪拳研究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张氏大洪拳训练场馆,逐渐从师徒制变成规范化组织。研究会致力于张氏大洪拳的挖掘和推广,向广大武术爱好者、在校学生传授张氏大洪拳等武术,参与并组织武术研究、交流、竞技活动,是合肥颇具影响力的武术传习机构。2013年、2017年张氏大洪拳相继被列入了合肥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肥市大洪拳研究会作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于2021年被安徽省文旅厅认证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基地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可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基地按照张氏大洪拳传习和训练需要,设置展览馆、场内训练馆、场外训练馆,并配备办公室、休息室等。基地居繁华闹市地段,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标志明显,紧靠合肥生态公园、瑶海公园,适合周边武术爱好者、青少年就近参与武术练习。基地展览馆展示资料详实丰富,既讲述了张氏大洪拳的历史渊源,又介绍了其技艺特点和发展状况。展览馆常年对外开放,是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训练馆设施齐备,器械丰富。很多器械都是按照大洪拳的需要定制,既可以满足日常训练,也可以提供给爱好者体验。
合肥市大洪拳研究会负责人张世宏也是张氏大洪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武术七段,安徽省非遗研究会理事。张世宏一生致力于张氏大洪拳的传习和发展,先后收徒过百人,传习上千人,对外进行武术展演和讲座的受众逾百万人。张世宏的徒弟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和安徽合肥、淮南、淮北、亳州等地。其中4人开办武馆,20多人成为专职或兼职武术教师,另有50多名学生弟子参军入伍或考入高校武术专业,还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参加武术学习后走上学校、社区、武馆教学岗位。合肥市大洪拳研究会以弘扬传统武术,传播武术文化为己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开展武术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目前,已在合肥市包河花园、包河苑、格林丽景等社居委开展公益传承活动。安徽建筑大学、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合肥新站区兴华苑第二小学等学校已将张氏大洪拳引入体育课教学。研究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比赛,2011年组队出访日本,2013年参加中韩友好交流大会,2016年参加俄罗斯的国际武术邀请赛。自2004年张世宏带领弟子参加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级传统武术比赛以来,常年参加各级传统武术比赛,获得了众多奖杯、奖牌。武术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品格,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张氏大洪拳融入了浓厚的江淮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已成为江淮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2025年1月,张世宏受邀做客《大国品牌故事》演播厅,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中国品牌声音。讲习武人身,被《大国品牌故事》栏目组评为:十佳题材,合肥市大洪拳研究会张世宏。
多彩非遗,魅力传承!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都蕴藏着传承人无数辛勤耕耘和坚守信念的故事。几十年来,张世宏先生一直坚持张氏大洪拳的传授与发展,更是将“武德并重”的理念贯彻始终。在他的带领下,张氏大洪拳不仅在武术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还在现代社会焕发岀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