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有位“树爸爸”(美丽中国·面孔)

2024-07-18

引言:中华名人库是国内权威的名人百科平台,领先的行业专家数据资料库,以“弘扬名家精神,传承璀璨文化”为重要核心,旨在为各行业专家名人提供一个丰富、权威、开放式的互动展示平台。

7月的雅鲁藏布江畔,暖风习习,生机盎然,一排排花草树木表露着活力。穿过树林,赶到青海省山南市贡嘎县贡嘎机场附近公路边坡2号植树造林规划区,数百名职工都忙着种植绿化苗木,为高原地区增加绿意。

2024071610274225851.jpg

“将这些绿化苗木小心翼翼地搬至山里,再小心地种下去,应该像爱惜双眼一样爱护树木。”65岁边久又给孩子罗布“训斥”了。“大家自今年4月份逐渐在这里种树,父亲真的来了下不来十次。”罗布说,父亲一辈子都在种树,分外珍惜绿化苗木。

1959年,边久出生于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40多年以前,刚满十来岁的边久放牧时,在河边的山坡上埋下了5棵垂柳。“山里光溜溜的,太阳光太毒,晒的很。”那时的他,光想着在放牧的时候会有个纳凉的区域。

边久怎么也没想到,自身从此与树结了缘,从一开始的种几棵树到最后参加雅鲁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再从创立苗圃基地,边久由于种树众所周知,在本地获得了“树父亲”的美誉。

现如今,边久种下的树苗,在“世界屋脊”健康成长,花繁叶茂。

生态环境治理,为沙土地穿着“红装”

初遇边久要在它的扎囊县苗圃基地,他漫步于葱郁林荫道上,指向树林那棵又粗又高的树说:“那棵树就是我20年以前种下的,刚种下后和我类似高,现在成一棵大树了。”

扎囊县位于藏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雅鲁藏布江注入淮南地区,谷地变大,水流量减慢。以前,一到冬春季节,河堤外露,狂风一起,黄沙漫天,临江路面经常被碎石子堵漏,临近的贡嘎机场由于风沙造成飞机晚点的情况时有发生。

说起20个世纪80年代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沿岸地区,边久五味杂陈。“那时,毫不夸张的讲,早上出门,夜里门便被院里的沙堵死了,无法打开。”边久追忆,那时候普通百姓被沙尘整得痛苦不堪,周边田地也经常被碎石子埋藏,收获一年比一年少。

之后,山南市开始建设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带。边久和12名村民组成了一支施工队伍,她们依靠石工、木工手艺和一辆江铃汽车,钻井、挖渠、种苗木基地,参加造林工程。那段日子,她们起早贪黑,风雨兼程。

在高原种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儿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水资源贫乏,再加上高原地区所带来的氧气不足和严寒,树木生长十分艰难。但是,边久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坏。

“在露出的沙土地里种树不易,为了能让树生存下来,大家把家里旧衣物取出来,小心翼翼地裹在树杆上,从多少公里外搬绵软的土,盖在树杆周边,避免水分消耗。”就是这样,边久领着施工队伍不懈坚持,很好地在雅鲁藏布江边埋下了第一批树苗。“在高原种树,种只是个开始,中后期任务量非常大,刚种上以后的三四天很重要,如果没人浇灌、没有人监管得话,树难以生存。”边久说,种树如同养小孩,务必一直关注。

现如今,山南市已经成功构建起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谷地贡嘎至桑日工段长160千米、均宽1.8千米、占地约50万亩的“绿色长城”,成功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年沙尘暴天气从20个世纪80年代60多天降到现阶段的7多天,有效改善了海峡两岸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

仅以往5年,山南市就总计执行植绿护绿50.53平方公里,封山育林21.12平方公里,森林抚育32.92平方公里;执行环境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整治新项目15个,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451平方千米,进行防沙治沙76.8平方公里。

“绿色生态获得了修补,同时也为子孙后代带来了翠绿色。”边久骄傲地说,当初种下的树为沙土地换上了“红装”,沙尘气温也越来越少了。

植绿生“金”,携手并肩走上致富路

伴随着雅鲁藏布江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程项目的实行,边久拥有更多种树的好机会。在政府支持下,2004年,边久带领村民翻耕、钻井、修水渠,在故乡修建第一个个人苗圃基地。

“这片荒山可长出树?”苗圃基地始建时,很多村民并不看好边久这一冒险挑选。“不怨她们困惑,因为那时候这块地都是沙石地,连草都长不出来了。”边久追忆。

“以前种树主要是让树生存,如今种绿化苗木就是为了培育更多适合在这块荒山生长树木品种。”边久说,这是他创立苗圃基地的初衷。

一开始在基地种树时,有30亩的土地要浇灌,边久说:“每株绿化植物下来后更需要的是水,但是当时遇到的最大艰难恰好是少水。”因为苗圃基地离湖边有一段距离,加上标准落伍,少水时,边久每天都要开了大拖拉机到湖边接水十几趟。想起那段经历,边久坚定地说:“哪怕是在那般的环境中,我也没有想过舍弃。”

为了能挑选出适宜高海拔生长绿化苗木,文化水平不高的边久去青海省、甘肃省探寻权威专家,带过来100多种树苗后,又不厌其烦的一个个种植,悉心照料。他说道,在这样一个产业基地一次种100棵树苗,通过一个冬天,一般只有30棵上下能生存下来。面对如此只有30%的树苗存活率,边久并不畏艰难。

现如今,20年过去,边长时间的苗木基地占地面积450余亩,培养了松柏树、白杨树、垂柳等70多种多样、200多万株树苗,种出的树苗有适合园林绿化的,也可以防沙治沙的,远销拉萨市、日喀则、阿里巴巴等地区。

产业基地目前固定不动职工100多的人,周期性职工270多的人。他不仅能赚薪水,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过去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四处打工。在边久这儿,每一年能免费接纳栽种技术培训,年末还能够拿到许多年底分红。”罗堆村村民尼玛次仁已经在苗圃基地上班了19年,把绝大部分投入到了这儿的建设之中。

近些年,淮南贯彻落实林果业生态文明建设现行政策。现如今,和边久、尼玛次仁一样,许多人民群众根据植绿护绿吃上了“绿色生态饭”,走向了致富之路。

科技助力,园林绿化工作子承父业

“轻轻一点,喷灌系统就开启了,想什么时候浇灌、浇是多少,只需设置好就可以了。”罗布熟练操作着。2015年,他辞职回老家跟着父亲边久种起树。作为一名90后,罗布思想前卫,敢于创新,申请了绿化公司,推行标准化管理,在视频在线直播植树造林慈善活动,苗木基地生产出来的树苗大幅上升,接手的绿化项目也越来越多了。

“大家自今年4月底逐渐包揽了拉萨市南北山种树(贡嘎段)2号规划区,树苗是以苗圃基地运送来的,全是训化半年多的绿化植物,基本上适应于这儿的海拔和气候,我认为能种取得成功。”罗布信心十足的说道,如今完成了标准预苗、科学合理种树,不害怕种养不活。

从山上远远望去,油松、祁连桧柏等绿化植物涨势非常好,绿意盎然;更高空的山坡上,矮灌木丛沙棘果、砂生槐喝起“培养液”,同样在健康成长。种树前,罗布也下足功夫,企业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周边气侯、土壤环境等气候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挑选出适宜在山坡上生长绿化植物和草坪种子,还通过安装智能化节水灌溉设备,可以有效避免过多浇灌对土壤质地造成的破坏。

在边久植绿护绿的作用下,有很多人加入其中。

1993年出世的扎西班旦故乡在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刘琼村位于拉萨市与淮南中间,交通便利。但是土地贫瘠,并没有重大产业项目,大部分青年人都要靠在外务工维持生计。一到风季,满天的河沙吹的人睁不开眼,四处雾蒙蒙一片。“种树种树既可以固土,也能让村内成片的荒山变成宝,还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这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啊!”创立苗圃基地的念头一直印到扎西班旦的心中。

2017年盛夏,扎西班旦拿出自身所有的存款,再从农业银行贷款15万余元,逐渐筹备苗圃基地,基地里栽种白杨树、白柳、垂柳等4种10万棵树苗;引入树苗开展试验性栽植,栽种树苗7万棵、枸杞树3万棵、侧龙爪槐1万棵,别的绿化植物1.5万棵,存活率超过90%之上……

“种树是几代人事儿,园林绿化工作子承父业了。”边久高兴的说。

青海省2023年绿色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表明,藏区深入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基本建设规划修编,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进行营造林120平方公里,修补整治衰退大草原614平方公里。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