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体育老师“跨界”出圈 带领孩子们拍舞蹈微电影

2025-07-03

引言:中华名人库是国内权威的名人百科平台,领先的行业专家数据资料库,以“弘扬名家精神,传承璀璨文化”为重要核心,旨在为各行业专家名人提供一个丰富、权威、开放式的互动展示平台。

央视网消息:刚才播放的视频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马超群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完成的,他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为热爱舞蹈的孩子们编排舞蹈,并将这些精彩的表演制作成微电影,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广受关注。然而,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镜头背后,都凝聚着马老师和孩子们无数次的反复演练与精益求精的拍摄。

2025070306164727312.jpg

下午2点多钟,马超群带着孩子们来到黄河滩区取景拍摄。当时的气温接近35摄氏度,孩子们在烈日下反复排练了快两个小时,但正式开拍后,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教师 马超群:孩子们的表情、气势不够,拍了已经有七八遍了。

马超群说,舞蹈作为一门集体艺术,每个细节都关乎整体效果。即便是画面边缘最不起眼的角色,他的表情、情绪和动作也必须精准到位。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会破坏舞台画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团队必须反复打磨,绝不将就,达不到理想效果就重来。

学生 马一冉:最辛苦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就是我们一遍一遍跳舞的时候。

记者:刚才练几遍了?

学生 马一冉:刚才练了20多遍了。

记者:觉得自己哪还不满意?

学生 马一冉:觉得自己还没有把动作完美呈现出来。

一遍又一遍,直到傍晚5点多,黄河滩边寒风骤起,气温直降。孩子们仍在泥水中坚持练习,他们的裤腿早就浸透了,衣服上沾满斑驳的泥块。

马超群:日常操作,其实今天已经算是相比我们之前拍摄,已经算是非常友好了,恶劣的时候大太阳顶着,耳朵晒起泡,水给他们身上浇透很正常。


马超群的作品题材多以抗战和励志为主。拍摄过程中,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孩子们常常需要克服艰苦的环境条件。

马超群:磕烂,腿磕流血,都很正常,其实,我们的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娇气了,我觉得挺好。

学生马一冉的妈妈 于熳:第一个就是对孩子坚持性有很大提升,因为孩子现在都比较浮躁,但是他们能够通过长年累月,这么枯燥的训练当中还在坚持。第二个就是团结协作力,因为他们都是团队,不是个人运动,能够怎么样配合更好。最后就是她通过这种各种表演比赛,得到最大收获就是自信,真的自信,各种荣誉不仅对她的运动,对她的学习、学校生活都很热爱。

克服困难寻出路 日常物品当做训练道具

在开始之初,社团仅有8名成员,且缺乏专业训练器材。面对困难,马老师一点一滴去学习积累,而且,训练时带领学生们发挥创意,将日常物品扫把、水桶、凳子等等,也能巧妙转化为训练道具。

金沙小学教学楼四楼的拐角,有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教室,这里是马老师带领孩子们训练的场地。放学铃声一响,孩子们便背着书包跑来这里,开始训练。

马超群从小喜欢街舞、啦啦操,担任体育老师后,他主动接手了学校的啦啦操社团。一开始,社团只有8个学生,对于啦啦操这样的团体项目来说人数太少,舞蹈编排上很受限。而当时马超群带社团的经验,并不比学生人数多多少。

马超群:一开始也是学习吧,就是跟着一些比我跳舞时间久,或者比我跳舞厉害那些人去学习,每天跟在屁股后头,看他们练,看他们学。现在上网也可以看到一些好的东西,好的作品,也可以帮助我提升一下,借鉴借鉴。

马超群定期带领孩子们参加各类啦啦操比赛,提升水平,积累经验。渐渐地,团队开始在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可,也吸引来更多的孩子。

马一冉的妈妈 于熳:我其实当时让她练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接触到这么多舞台和这么多观众,我觉得挺好的,正好把身体锻炼一下,就让她去参加了。

2021年,马超群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舞蹈拍成微电影,带学生们沉浸式感受故事。想法很美好,不过一到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环节都得从零开始。

马超群:我又开始学拍摄,拍摄的东西,怎么拍,怎么运镜这些东西,然后又学后期的制作剪辑,然后剪辑里面也有很多东西,有调色,还有拟音,其实我们好多东西现场收声收不好,就需要我后期去配那些声音。

物尽其用是马超群的创作理念。日常训练中木棍、扫把、水桶、板凳,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被他巧妙加以利用,作为替代训练道具。有时候,为了排练效果,他也会自掏腰包。

多元化微电影传乡情 舞蹈照亮自信人生

马老师从事啦啦操教学已有十年,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特殊的听障女孩。因为需要利用人工耳蜗助听,所以在舞蹈练习方面有些吃力,然而她刻苦训练,舞蹈不仅成为她表达自我的方式,更让她从自卑走向自信。马老师创作的啦啦操微电影在网络走红,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未来,他计划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河南元素,用舞蹈展现家乡的文化魅力。

魏妍熙是一名有先天听力障碍的女孩,从小性格敏感内向,常常陷入自卑之中。为了帮她找到自信,父母在她小学一年级时,将她送到马超群的舞蹈班学习。由于听力障碍,魏妍熙需要反复聆听音乐,每次练习她要比别人多听两三遍,才能准确把握节拍。

学生 魏妍熙:就自己回家搜这些音乐,然后自己反复多听几遍,就不会出现那种听不清的情况。就是听不清的话,马老师会一个动作反复跟我说一下,就会反复给我做一下。

现在的魏妍熙已经是一名自信开朗的初中生,她时不时还会回到舞蹈班,跟着团队一起去排练。

魏妍熙的妈妈 胡燕丽:这个是孩子第一次参加啦啦操比赛的时候,当时能从这张照片中看出来,孩子其实是很有自信的。前两年4月份的时候,当时拍摄大禹的时候,在黄河边,拍了2天,当时孩子身上全部都湿透了,在黄河滩涂水里面,一个一个冻的都已经全身哆嗦了,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不懈。老师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孩子们和家长们几乎是同时说的是没问题。

排练中,难免磕磕碰碰,但每当口令响起,孩子们总能咬紧牙关继续坚持。有时候舞蹈动作已反复练习数十遍,团队仍会在次日训练中不断调整优化。

马超群:孩子们觉得别改了嫌麻烦,我给孩子们说,如果嫌麻烦躺在家里睡觉,是最不麻烦的一件事,麻烦不就是为了达到最好。

如今,作品在网上有了关注度,马超群说,不会为了追逐流量而降低标准或加快产出,反而会更加注重品质。

马超群:就是现在越来越慢了,之前会的东西少的时候倒是很快,给素材剪辑到一起就行了,但是现在需要考虑到,声音想要好听,颜色也想好看,画面构图也想好,各种连接也想好顺畅,时间就会久一些了,原来可能一个片子,我白天一拍晚上我就剪出来了,现在我可能拍用两三天,剪辑我可能也要剪辑好几天。

曾经只有8人的小社团,发展到今天已有近百人。训练室的柜子里摆满了各类奖状和奖杯,孩子们在彩色便签上写下梦想:“上微电影当主角”“好好跳舞上电视”“学会前空翻”……而他们的马老师,对未来也有新的规划。

马超群:我们河南人离不开我们这片土地,对我们的这片土地非常热爱,感情非常深,我觉得很好,我也有触动,我觉得可以把我们河南元素,或者我们的家乡可以多让大家看一看。

“舞”出梦想 “育”见蜕变

电影里,“中,这儿有我了”;电影外,正因为淳朴的农民和勤奋的师生,“这儿有你们”,所以才“中”。马超群特地请来当地村民本色出演,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满满乡土情,正宗河南味,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没跳好,反复重来;没道具,就地取材;马超群教小演员们的方法近乎“笨拙”,可也正是这份拙劲儿,跳出了镜头前的力量与美好,也练出了孩子们一身的胆量和自信。跨界是为了更好的跨越,我们乐见他们出圈,祝愿他们舞出一片更广阔的天。(来源:央视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