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项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各抒己见。”8月20日,在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铝镁院)杨朝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内,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全国劳模、贵阳铝镁院副总工程师杨朝红像往常一样征询大家的建议。
曾经,金属铝因为极难提炼,价格一度超越黄金。如今,铝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用途广泛、经济适用的轻金属,产量和用量仅次于钢材。从价比黄金到经济适用,改变的根本在于电解铝工业方法突破所带来的铝生产革命。而杨朝红从事的工作就与铝生产相关。
30年来,她用匠心点亮“铝”途,独创的三维磁场平衡设计法、原位穿插新增母线技术及导流型新型结构槽等先进技术,在国内外30余家企业落地,为电解铝行业年节电超1亿度。
向一线工人学习
1994年,杨朝红大学毕业后来到贵阳铝镁院工艺室工作。“让铝生产得又快又好,同时还要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杨朝红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内容。
彼时,国内主流铝电解工艺是“冰晶石—氧化铝融盐电解法”。书本上的化学方程式,落到实际生产中,会出现高温腐蚀、电流分布不均、高能耗、热平衡调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杨朝红一头扎进了生产一线。
杨朝红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靠近电解槽时的小心翼翼。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里,几百台电解槽同时运行,杨朝红跟着前辈学习看图纸,然后去电解槽查看哪些地方与图纸一致,哪些地方有所不同。
当时的电解厂,很少有女性的身影,杨朝红的出现让生产一线的工人们觉得很“稀奇”。她总是很早就出现在车间,拿着笔记本记录电解槽的温度变化、铝液的流动轨迹,在轰鸣的设备声中观察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小杨,你们设计员会画图,来帮忙改一下小部件的图纸吧。”久而久之,车间工人与这位小姑娘熟络起来,关于铝电解生产设计的话题也越聊越深入。
“工作的前10年,我一直受益于此。”如今,已成为老师傅的杨朝红始终觉得,做工程设计,最需要的就是向一线工人学习。
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工程设计领域坚守30年,杨朝红获得全国、省部级奖励7项;拥有46项授权专利,其中包含16项发明专利。
工程设计领域的创新不会凭空在实验室里诞生,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杨朝红和同事们在生产车间一次次的夜以继日,面对极限挑战时的一次次攻坚克难。
杨朝红30岁那年,宁夏一家铝厂16万吨产能的自焙电解槽因污染问题急需改造,但狭窄的场地让电解槽间距仅有10米,通常这一间距需要30米,强磁场干扰下的母线设计成为“卡脖子”难题。
“车间堆满了待岗工人的安全帽,生产线停产一天,企业就要承担一天的损失。”这是杨朝红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压力。
新建容易,改造难。为了盯进度,完成现场测绘后,这家铝厂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跟着杨朝红回到了贵阳。“我坐在办公室一连画了好几个小时,刚停下来喝口水,门外就传来焦急的催促声:‘杨工,我们的图纸怎么样了?’”杨朝红回忆说,当时连上厕所都带着小跑,每天晚上都加班到午夜。
这次改造中,她独创了母线距离平衡设计法,通过调整母线走向和截面积,在有限空间内构建出抵消强磁的电流回路,不仅让电解槽稳定运行,更创下年节电5100万度的纪录。这项技术斩获两项发明专利,也为自焙槽改造开创先河。
这些年,杨朝红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铝厂。面对动辄上亿元的项目投资,为了追求最优解,杨朝红一次次“为难”自己。
在四川某铝业的改造项目中,为了达到最优经济指标,她在3个优化方案中,毅然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方案——在不停电状态下带电改造。当时,这在行业内尚无先例,就连项目业主都为她的大胆决定捏了一把汗。
从看现场、绘图估算,到进厂交流、调整模型,杨朝红带领团队一遍遍改进设计。指导施工时,她连续16小时守在电解槽旁,盯着每一个焊点和螺栓,最终为企业实现年节电3576万度。
“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在杨工这里总能变成‘可能’。”与杨朝红合作过的同事、业主,都对她心生敬意。
匠心点亮“铝途”
2004年,贵阳铝镁院首次走向海外承揽项目。
“当时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世界著名的公司,而我们在国际上还没有知名度和过硬的拳头产品,想要竞标成功必须拿出巨大的技术优势,杨总为拿下这个项目吃了不少苦。”贵阳铝镁院铝电解事业部副部长何嵩回忆说,当时,在国外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杨朝红趴在老旧的母线地沟里测量数据,膝盖撞到设备上,红肿了一片,仍然坚持工作。最终,杨朝红提出的原位穿插新增母线方案,投资仅为外国公司方案的1/5。
这一创新项目成为当地的样板工程,也为我国铝电解技术扎根国际市场攻下一城。
在10人间的大办公室里,经常能听到有人喊:“杨姐,帮我看看图。”每当这时,杨朝红总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为年轻人答疑解惑。杨朝红用“项目实战+导师带徒”的培养模式,把每个重大项目都变成了“练兵场”。
“杨姐总是说,节能减排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这代人要跑好自己的一棒。”铝电解事业部部长刘正说。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接受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后,杨朝红从北京回到贵阳。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从她手中接过荣誉证书,虽然嘴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祝贺妈妈”,却偷偷把妈妈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
从基层技术人员到电解铝行业领头雁,回望那些曾走过的曲折山路、曾到过的轰鸣厂房,以及一个又一个挑灯而战的夜晚,杨朝红总会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来时路。(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