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1970年习拳,1974年拜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为师。从师七年,加上30多年的精心研讨、练功不辍,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传统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和教学方法。精于推手、散手、擒拿等实战招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关太极拳的诠释、教学和训练的全新理念。1983年,张志俊在河南郑州与来访的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当面切磋武技,大败对手。他曾与国家体委科研所合作以现代化手段研究太极拳技击原理,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最高境界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引起巨大轰动。
张志俊,1946年3月生于河南省焦作市龙洞乡许和村,大专文化,原供职于郑州国棉四厂行政处,现已退休。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心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后经人介绍,开始练太极拳。两年下来,身体状况大为改善,并自认拳脚功夫了得。1972年,第二届河南省武术比赛中,张志俊遭遇陈家沟代表队之太极名师陈照丕,甫一交手,输得一塌糊涂,方知自己皮毛未得。这才有了1973年张志俊六上陈家沟学艺,5月,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方知太极拳博大精深,开始正规习练陈式太极拳。1974年2月,张志俊正式拜陈照奎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张志俊数十年练功不辍,桃李满天下,他不仅全面系统掌握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教学方法,精于推手、擒拿、格斗,而且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法有极大的创新,为后来学习太极拳的人提供了更为简捷有效的习练方法。
70年代末,张志俊在河南郑州、信阳、焦作、驻马店等地教拳,80、90年代传艺授徒于深圳、珠海、惠州、重庆、香港、澳门等地,学员万余人,入室弟子100余名。弟子吴方成、刘越、张鹏、张春、澳门李文钦等,参加省、市、全国和国际性武术比赛均创佳绩。80年代中期致力于太极拳拳理、拳技、拳法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武林》、《武魂》、《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及香港、澳门武术杂志上刊载。先后被聘任为信阳市、驻马店市、重庆市、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及总教练、香港、澳门陈式太极拳健身会荣誉会长。
张志俊练功刻苦,悟性极佳,往往可以举一反三,再加之名家指导,仅三年时间,太极功夫即已大成。在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中期以前,无论在郑州本地还是教拳的外地,不时均有各拳种知名拳师和不知名拳手前来切磋研究,前后不下百次,张志俊未尝败绩,且和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朋友。
1983年5月,张志俊率河南代表队到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赛事刚结束,就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体委的急电:“有一个外事活动需接待,速回。”张志俊不敢怠慢,于次日凌晨赶回郑州。原来是全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练心馆代表团来访。这个练心馆是日本武术界第二大组织,有弟子5万余人。这次,由馆长宗家保勇亲率一个25人代表团访问河南,声言要与太极高手切磋,而且不是表演,要“交手”。 以往,中国在国际武术交流中,以表演居多,这些表演大都为日本人看不上眼,认为是花拳绣腿,对中国功夫颇为看轻。但这一次就不同了,第一个上来的是年轻气盛的日方三段(传说三段在日本空手道中是最能打的)张志俊劈打推压,截前压后,声东击西,用三个回合才把对方放翻在地。再以后,因为基本摸清了空手道的路数,日方代表虽轮番上阵且段位不断上升,都被干净利索的一个照面就击败。宗家保勇可能是碍于身份没上,总算留了余地,他连称:张先生,很好!很好!回国后,连向张志俊发出四次邀请,请其到日本传艺。
张志俊自号太极闲人,从1984年到2000年,他谢绝了所有社会活动,闭关16年,潜心研究太极拳理,他要找到自己击败对手的理论依据和培养新一代太极人的捷径。在研究太极拳理的过程中,他发现在宏观上,前辈太极人的理论已经不可超越,以王宗岳大师为代表的太极理论,对太极拳的总体把控已经非常到位。于是他转而在微观上寻找突破,经过长达十六年的苦心思索,他终于总结出“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新理论。
张志俊教拳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搞玄学,每一招,每一式,每一个用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是杠杆?是切线?还是螺旋?每个学员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学得会,做得到。他定义的太极拳内功与别人不同,他说:“弹性、韧性加协调就叫内功。”有一年他在澳门与李文钦谈拳,用了一招“饿虎扑食”将一大块头学生摔倒,李文钦没有搞清楚,要求再来一次。因为对方有了防备,张志俊还是用原来的招,但是加上了变速,这次这个学生被摔得更脆,他从地上爬起来双眼上翻盯着张志俊问:“老师,这是不是内功?”张志俊回答:“这不是内功,这是技巧。任何人经过苦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后,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张志俊常讲:“跟我练拳学会摔倒人不难,关键是要学会潇潇洒洒地摔倒人。”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新理念,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可达事半功倍之效。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
张志俊创立的太极新理论,必将造福更多的太极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