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继东:为消除对肝炎患者的歧视而奔走

2020-03-12
个人简介:
  贾继东,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执行理事、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国际肝病学会(IASL)副主席等多项学术和社会团体职务。曾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任主任委员(2006-2012)、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2009-2010)。
工作业绩:
  作为临床医生和卫生部首批重点临床专科的学科带头人,除对病毒性肝炎的规范化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外,他对自身免疫性及遗传代谢性等较为复杂和疑难的肝脏病的临床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和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带领全科人员诊治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少见和疑难病例,同时建立了少见和疑难病例数据库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在临床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调换位思考,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专家门诊工作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经常为远道而来的病人加号看病。对病人的询问和要求尽可能科学和详尽的解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大量全国各地患者来信以认真的回复,因而赢得了病人的信赖。他无数次谢绝了病人的真诚酬谢。他坚信“医本仁术”,只要是患者,无论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身价千万的企业家、还是生活贫困的普通人,他都认真诊治。来自农村的他最能体会到外地病人进京看病的难处,所以他尽量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患病给予照顾,经常为不远千里而来的病人加号,门诊时间不能按时下班已成为“正常”现象。他始终恪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廉洁自律,以实际行动维护医学的圣洁。
  作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已培养出了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国际医学院的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检体诊断学》、《内科学》、《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免疫学》、《医德概论》等,为研究生《临床肝脏病学》、《临床生物化学》授课任务。在教学中认真备课,并参阅大量国内外最新书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双语和英文教授。他始终把医德医风和科学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教书育人,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对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兴趣,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并获北京市教委高校名师奖。
  他的主要科研兴趣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在HBV对肝脏星状细胞增殖及ECM表达的影响、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肝硬化并发症的处理、慢性病毒性肝炎新药临床研究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研奖励。1997年2月至1999年2月贾继东远赴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本杰明富兰克林医院胃肠和肝病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该实验室,他建立了难度较大的核酸酶保护分析试验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发现水飞蓟素在胆管杜塞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能抑制胶原和胶原酶抑制物基因的表达,而己酮可可碱在抑制胶原基因表达的同时也促进胶原酶抑制物基因的表达。另外,还首次克隆了两个大鼠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CTGF,Elm ),并被收入美国的基因库(GenBank)。在德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按期回国带领全科同事继续从事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吸引和凝聚了多名学成回国人员,组建了更强的临床和科研团队。他决心用他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
  作为我国肝病领域新一代学术带头人,他在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规范临床诊疗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卫生部《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诊断》、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性肝炎防治指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共识》、《肝功能试验异常的诊断和检测共识》等规范性文件的编写及学术推广工作;作为卫生部“十一五”和“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和慢性乙肝临床治疗责任专家,负责协调慢性乙肝临床转归及优化治疗2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作为发起和牵头人负责筹建了中国乙型肝炎长期随访及临床科研平台(China Registry-Hepatitis B);作为北京市“十大疾病领域”病毒性肝炎首席专家,协助科委制定了北京市病毒性肝炎中长期科技计划,负责组织实施了乙型肝炎防治的两个重大项目;参与编写了第一版亚太地区丙型肝炎临床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诊疗共识、原发性肝细胞的诊疗共识。引起贡献和影响力,被聘为《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JGH、Hepatology International、Liver International、Gut、Antiviral Therapy等国内外多家专业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在首次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职务时,他是各专科分会最年轻的主任委员。他非常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并积极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作为国外最活跃的年轻肝脏病专家之一,他几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应邀在中国和亚太地区肝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专题报告。于2007年、2008年分别在日本京都和韩国首尔亚太肝病年会上举办中国专场;作为担任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主席(2009-2010)的首个中国大陆学者,成功地于2010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第20届亚太地区肝病学会年会,共4000多人参会,其中国外3000多人,其参会人数为历届最高。2011年4月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欧肝病学院”(EASL¬-CSH School of Hepatology),这也是欧洲肝病学院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2012年4月18日在巴赛罗那欧洲肝病学会上首次举办中国专场。
  作为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促进肝炎防治及消除对肝炎患者的歧视而呼吁和奔走。在解决“乙肝歧视”问题上,贾主任和其他专家一起在多种场合仗义执言、大声疾呼,努力从科学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为消除公众和社会对乙肝及患者的误解、恐惧、偏见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北京市政委员,他非常关注医改和肝炎患者的民生问题,曾多此写提案建议抗乙肝病毒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在北京,贾主任作为政协委员,多次在北京政协会上提出将乙肝抗病毒药物列入医保的提案,终于在2011年7月得到了实现,使慢乙肝患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做到了科技惠及民生。
  作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他被《中国医学论坛报》作为2006年封面人物进行过深度报道,2008年9月被选为北京残奥会火炬手,2009年被评选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他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获北京市“五四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及管理人才”称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